一、可作為開頭背景:
1.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及更長時期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更為迫切要求。
2.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講話:我國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把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二、問題:
1.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關鍵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賴進口
2.農業農產品種植和加工技術相對落后,很多種子大量依賴國外。
3.石油對外依存度百分之七十以上,油氣勘探開發,新能源技術不足
三、重要性,意義(過渡段):
一、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質量、效率變革需要科技支撐
二、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三、創建新發展格局。(a推動國內大循環,堅持供給側改革b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
四:創新需要(可作為分論點,多例子)
1.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可背誦:從“神舟”飛天,到“蛟龍”入海;從“嫦娥”奔月,到“墨子”傳信;從“北斗”組網,到“天眼”巡空…
嫦娥飛天:2020年1月3日,經過26天、約40萬公里的漫長飛行,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并傳回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蛟龍探海:蛟龍號作為我國正在應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下潛深度是國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征,在世界科考作業型載人潛水器中,只有蛟龍號能達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建成將中國天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世界:它開創了建造巨型望遠鏡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被認為能在未來10至20年內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也使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在北斗導航方面,搭載了北斗終端的無人駕駛插秧機,1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以前1個人7天才能完成的插秧勞動,讓農業勞作省時省力)
排比句:1.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留下堅實的足跡,“奮斗者”號深潛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標注人類載人深潛領域的新坐標
2.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天問一號”成功實現火星探測,C919大飛機準備運營,我國兩款疫苗獲得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授權”,中國空間站航天員成功出艙……“大國重器”接踵而至,中國仿佛進入“每天都釋放驚喜”的時代。擁有核心技術,才能打造“大國重器”,“大國重器”帶給人們以底氣、自信與力量。
2.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3.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
南海默默守礁二十年的氣象工程師李文波,填補了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研究的空白;
在貴州深山無聲奉獻二十余年的南仁東,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放棄國外高薪回國建造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慧眼”,為中國天眼選址就用了12年,為了中國科學家用自己的眼睛看星辰大海)(天眼之父南仁東說,中國天眼“FAST”的選址,是地球上獨一無二最適合觀測宇宙的地方。)
黃大年:地球物理學家,填補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多項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突出貢獻。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眱稍涸菏渴菄业呢敻?、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
4.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
航天報國的嫦娥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平均年齡都只有30歲左右;脫貧攻堅戰場上,無數青年用腳步丈量著事業的偉大
5.萬金油: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
河南水災:調動無人機,搭建空中基站,為受災村鎮臨時恢復交通信號。一次可以拖拽三個成年人的水上救生機器人。每小時吸水可達5000立方米的龍吸水。高科技推進現代防災減災救災現代化。
分論點還可以
創新惠及民生福祉,筑夢美好未來
創新促進企業轉型,助力經濟發展
創新建成科技強國,實現偉大復興
五、對策:
1.企業。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新活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
2.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共同致力于消除“數字鴻溝”,促進數字經濟、共享經濟蓬勃發展。
3.人才。大大強調:“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p>
我國人力人才資源是創新發展最大的“富礦”,給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平。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痹趪H舞臺上,科技水平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筑建跨海長虹、圓夢嫦娥飛天、實現潛海萬里,日漸強盛的科技實力,是中國騰飛的堅實底氣,科技之創新、突破也是中華民族實現持續發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