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化自信主題的好詞好句、論點對策等申論和面試素材梳理
好詞好句
1、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2、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文化歷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
3、要從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
4、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文化發展需內外兼顧。
5、“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下好文化振興這盤“大棋”,就要走出文化自信之路,讓傳統文化為自信增一分底色,讓對外交流為自信增一分亮色,讓傳播方式為自信增一分特色,才能筑牢文化自信,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開頭
從故宮文創“華飾等風來”,以古畫創作為靈感,借傳統元素體現衣著服飾的藝術美;到科幻新作《流浪地球》,用宇宙災難為基調,借特效動作展現留戀故土的文化美;再到出海網劇《白夜追兇》,憑正能量傳播為藍本,借曲折劇情突出英雄人物的價值美。在一部部現在文化作品火爆的背后,是文化供給側改革的大膽嘗試,是文化自信的別樣體現。因此,牢筑文化自信,讓文化因創新而生機,因交流而豐富,因互鑒而發展。
促進文化發展內需,不忘本來。瀘州油紙傘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陷于手藝瀕臨失傳的窘境;京劇作為國粹卻在青少年中鮮為人知,少有人熱愛,這些都是對本來的淡忘與忽視。相反的,廣西桂林印象劉三姐堅定自身的文化優勢,不僅為桂林吸引游客,更為桂林文化錦上添花;中國舌尖上的美食同樣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層挖掘中華各地代表美食,看似只是將美食吃進人們的嘴里,卻更是將每種美食背后的文化符號深深烙印在人們心里正式對經隨文化的堅持與傳承,中華文化才得以綿延不息。不忘本來,堅持四個自信,傳承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精髓文化,方能促進文化發展。
論點:
1、傳承傳統文化,通過傳統文化展現文化自信。
挖掘并創作更多高水準、高制作的文化產品,讓傳統借流行燃起燎原之勢。
eg.故宮博物院攜手騰訊,舉辦的“古畫會唱歌”比賽,選取了十幅經典古畫,是集繪畫、音樂、科技的統一展示。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eg.北京故宮博物院“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隆重開幕,展覽破紀錄的近千件文物,首次復原壯麗的天燈、萬壽燈,讓文物走出深閨大院,為大家所了解、共享。
2、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文化自信的必經之路。
eg.孔子學院的腳印遍布全球,中國春節以嶄新而充滿中國味的方式在外國被喜愛追捧。
eg漢語橋
3、深厚的文化自信,歸于創新傳播方式。
創新文化的傳播方式,要主動了解當下年輕人的欣賞口味。
eg.《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中國成語大會》等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新網紅,讓我們感受到傳統詩詞的意境美。
為文化產品注入創意與情感,使其“火”起來。
eg.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為文化注入情感,更能讓文化親潤人的內心。近年來故宮博物院相繼推出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使文化創意產品更有溫度地傳遞故宮風貌。那些曾在故宮里生活過的“人的故事”也成了文創產品靈感的來源,如見識過紫禁城“學霸”康熙學貫中西的勤勉學習態度后,設計師將西洋時鐘與東方日晷相結合,制作出“日晷計時器”,有趣有情感,貼近生活,也更好地傳播了文化。
eg.《哈姆雷特》以中國戲劇模式登上法國舞臺,贏得中外熱烈反響;《長城》以好萊塢制作標準,贏得中外合作的關注。
問題:
1、國人對“洋節日”的過度沉迷,對外來文化的過度追捧,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崇高的解構,對價值的否定,對傳統的蔑視,就是不折不扣的崇洋媚外了。
2、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陷入困境。瀘州油紙傘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陷于手藝瀕臨失傳的窘境;京劇作為國粹卻在青少年中鮮為人知,少有人熱愛。
3、許多城市面臨“千城一面”的尷尬境地,漸漸失去了文化光輝。
4、文化遺產遭破壞。上海石庫門弄堂中曾經的界碑或淹沒于角落,南京城南滄桑的過往,往日的輝煌不在,只留下城南遺址......傳統文化正在遭遇破壞,急需保護。文化要想發展就要進行保護。傳統文化不被保護,就如同大廈失去基了根。